脊柱側彎是臨床上常見的複雜姿勢問題,相信如果您是一位輔具評估人員,一定曾經遇過幾位令您印象深刻的側彎個案。這是許多疾病診斷常見的續發性問題,若沒有及早預防與介入,異常姿勢的發展將對個案的坐姿穩定性、舒適度與功能表現造成重大負面影響。
在進行坐姿評估與輔具選擇時,側向軀幹支撐(lateral trunk support)往往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本月文章將帶你深入探討:在輔具設計與選擇上,如何因應脊柱側彎?
為什麼側向軀幹支撐很重要?
無論是可矯正型(reducible)或不可矯正型(non-reducible)的脊柱側彎,都需要考慮側向軀幹支撐。然而,在考慮側向支撐之前,必須先檢視後方支撐——也就是背靠的部分,包括座椅背靠角度與曲面背墊的適配,因為這些對脊柱側彎有重大影響。今天,我們將專注於側向支撐的設計與選擇考量。

側向支撐的類型
最基本的側向支撐,通常是硬式背靠主體延伸的一部分,能提供輕度、溫和的姿勢提示,適合輕微且具有矯正空間的側彎。

但當側彎程度加劇,且後方背靠已完成適配與調整,就必須進一步考慮獨立的側支撐。問題來了:市面上有各種固定方式、釋放機制、尺寸與材質,我們該如何選擇?
固定方式
目前背靠系統多採用段差式(incremental)或無段式(infinite)調整:
- 無段式調整:通常透過滑軌系統,能輕鬆上下微調,無需拆卸側支撐。
- 段差式調整:需拆下側支撐,重新固定在不同孔位。
選擇時請先確認:是否需要頻繁微調高度?還是只需大致定位即可滿足需求?

釋放機制
側支撐可選擇固定式或可旋開式(swing-away)。
- 固定式:穩固性佳,但可能不利於轉移位。
- 可旋開式:常見彈簧設計,可避免意外觸及而打開,但釋放時需降低軀幹在側支撐的受力才能操作,這可能需要個案自行或由照護者協助轉移重心。有些廠商提供能夠由個案獨立執行的選項,但務必在試用時確認個案的操作狀況,因為這需要個案具備足夠的上肢活動能力並能同時轉移身體中心維持坐姿,對功能表現有一定要求。

側支撐尺寸與形狀
常見問題:側支撐要多大?要什麼形狀?
考量因素:
- 使用者是否大量施力靠在其上?是否有壓傷風險,需要更大接觸面?
- 是否同時提供前方支撐,如一字帶或H帶?
- 考慮軀幹厚度,是否會與綁帶的使用互相干擾?

原則:輔具處方,少即是多。
材質選擇
如同在選擇座墊或背靠時,我們會仔細檢視材質的選擇,在側支撐上材質同樣會影響舒適度與軀幹控制力。舉例來説:治療師常詢問,是否能在側支撐上方加凝膠或加厚泡棉來保護腋下,因爲他們可能擔心個案的腋下受力過大;但此時,我會先建議能夠先檢視側支撐的位置與形狀曲面是否合適。側彎持續惡化時,我們常直覺地先調整側支撐來進行擺位,但這可能代表下方控制不足,如骨盆與腰部,應先重新評估骨盆擺位才能解決問題。
此外,呼吸時肋骨會外展,側支撐需在姿勢控制與沉入包覆間取得平衡,避免過度限制正常呼吸。
可矯正 vs 不可矯正的側彎
這兩種類型的側彎,在適配上的差異在於側支撐接觸軀幹的角度:
- 矯正具調整空間的變形:通常不需旋轉角度,標準垂直固定即可。

- 容納無法矯正的不對稱:應避免在側彎曲度頂點施力,可能需旋轉側支撐接觸角度,給予溫和穩定的支持,避免進一步變形的發生。

側支撐數量
請記住「相對且均衡的力量」原則——通常僅單側的側支撐是不足的,理想上需三個支點,第三點可來自座墊、臀撐或甚至側護板等穩定骨盆的力量,或背靠延伸側翼形成的控制點。
三點控制原則:仔細檢視擺位是否具備三個控制點,否則個案姿勢可能在活動後或時間經過後開始產生偏移,而需頻繁重新調整姿勢。
臨床小技巧
在進入結論之前,先分享幾個實用技巧,幫助你在處方過程中能夠更精準的給予建議:
- 先確認背靠:座椅背靠角度與曲面適型是軀幹擺位的基礎,側支撐只是補強。
- 試用時觀察呼吸:側支撐過度限制肋骨外展,可能影響呼吸功能與舒適度。
- 模擬三點支撐:在墊上評估中,用雙手模擬側支撐位置,確認施力點是否理想。
常見錯誤
避免以下誤區,讓您的擺位建議更有效:
- 只加單側側支撐:容易造成進一步不對稱姿勢發展。
- 忽略材質影響:過硬或過軟,都可能導致壓力集中或控制不足。
- 未考慮轉移位需求:固定式側支撐雖穩固,但可能增加照護負擔。
結論
側向支撐的給予不只是「加個側支撐」這麼簡單,而是結合臨床推理、材質選擇與個別化調整的一門專業學問。通盤考量、適配與試用,才能真正改善脊柱側彎坐姿,提升舒適度與功能表現。每個細節都可能影響整體結果,試著將上述技巧與錯誤檢視納入您的臨床評估流程,或許能幫助您解決那些最棘手的個案!
Author

Rainy Wu B. Sc. (Physical Therapy)
Clinical Services Specialist
Rainy Wu於2020年3月加入Permobil APAC,擔任臨床教育專家。 來自台灣的她,2012年畢業於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與輔助科技學系,取得學士學位。畢業後 Rainy 進入新北市輔助科技中心擔任物理治療師,負責輔具與輔助科技的評估與建議。 此外,她亦專精於無障礙環境評估, 同時她在幾所特殊教育學校工作,為學校中需要幫助的學生提供物理治療諮詢和輔具建議。 2018年,她搬到上海,在一家私人康復診所工作,隨著復健產業在中國日益蓬勃發展,她在輔助科技領域的熱情,引領她加入 Permobil 持續拓展並分享她的經驗。Rainy 在2022年回到台灣,期間不斷致力於亞太區域治療師的輔具進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