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輪椅的座椅系統中,腳踏板的位置與腿靠長度常被視為「細部調整」,但這些看似微小的設定,卻深深影響著使用者的姿勢穩定性、乘坐舒適度,甚至長期的健康表現。
在上個月的文章中 (解析輪椅使用者骨盆後傾的潛在原因:臨床觀察與解決策略),我們探討了造成骨盆後傾的常見原因,而腳踏板設定不良正是其中之一。本篇文章將進一步聚焦這個議題,從臨床角度說明「足部支撐」的重要性,並帶大家思考如何根據使用者的關節活動度(Range of Motion, ROM)做出合適的設定。
為什麼足部支撐如此重要?
當雙腳穩定地支撐在腳踏板上時,能有效「閉合動作鍊」(close the kinematic chain),提升整體坐姿穩定性,而穩定的骨盆與軀幹有助於手部操作與功能表現。這個「近端穩定帶來遠端功能」的原則,在腳踏板的細節上就能看見具體影響。
足部支撐的臨床效益包括:
- 維持踝關節中立位:協助使用者維持足踝關節正中擺位,減少鞋款需客製或調整的需求,同時降低壓傷與水腫的風險。
- 預防踝關節攣縮:不足或不當的足部支撐可能導致踝關節攣縮持續惡化,進一步限制站立與負重的潛力。
- 提升乘坐安全性:減少足部滑出踏板或觸地時造成的跌落與意外風險。
- 協助骨盆擺位:良好的下肢穩定能有效避免骨盆因重力下滑,進而降低骨盆後傾與身體姿勢偏移的風險。
- 避免超出ROM引發代償:若腳踏板擺位超出使用者可承受的關節活動範圍,可能會誘發代償性姿勢,如骨盆後傾或姿勢不對稱的加劇。
固定式與可旋開/掀卸式腿靠的選擇
高活動型輪椅使用者常選用剛性車架,通常配備固定式腿靠;而摺疊型或傾倒型輪椅則多搭配可旋開(swing-away)或可掀卸式腿靠。
該選擇哪種設計,需根據使用者的功能需求與生活習慣進行綜合評估,包括:
- 是否必須旋開或掀卸腿靠及脚踏板才能夠進行轉移位?
- 考慮搬運及收納輪椅上下車的流程是否一定需要可掀卸的腿靠
- 使用者是否為以腳滑行者(foot propulsion),需要足部接觸地面發力?
以上條件都將影響最適腳踏板型態的選擇。
腳踏板的角度與可調設計
若使用者的踝關節活動度允許維持中立位置,這將是腳踏板擺位的理想起點。當腳部缺乏足夠支撐時(如腳踏板過低或被移除),腳部將因重力下垂產生蹠屈(plantarflexion),長期恐造成攣縮或負重及站立困難。
許多具備調整功能的輪椅提供可調式腳踏板,可依使用者踝關節的背屈、蹠屈、內翻或外翻進行微調。部分廠牌採用段差式調整設計,也有些可連續無段調整。當足踝變形已不可逆或修正幅度有限時,亦可考慮客製化配件(如楔形墊)協助腳部維持功能性擺位。
此外,部分個案可能還需使用足部定位帶以提供額外控制,這時應遵循「控制點」與「對抗變形的反作用力」概念來設計腳踏板支撐策略,達成穩定與對稱的支撐效果。
腿靠角度
腳踏板位置與使用者的膝關節伸直的ROM息息相關。當髖關節屈曲時,膝蓋可伸展的角度將決定腳踏板與輪椅本體的相對位置。若使用者膝關節ROM有限,腳踏板需設計得更靠近輪椅,此時腿靠角度也需更接近垂直。但這樣的設計可能影響前輪的轉動空間,造成轉彎時腳踏板卡住的問題。部分輪椅設計可透過後置腳踏板來解決,以配合較爲垂直的膝關節擺位。
腿靠長度
孩童在成長過程中下肢會持續拉長,若未定期調整腿靠長度,常見的現象包括:大腿對座墊的承重面積減少、下肢擺位偏離中線、骨盆旋轉、腳踝懸空等,影響姿勢穩定與舒適性。
因此,對於成長中個案,腿靠長度必須定期檢查與調整,以確保腳踏板能提供適當支撐,維持理想的姿勢對齊與重量分布。
臨床案例分享
以下是一個實際案例:幾年前我收到一位使用者的轉介,主訴為坐姿不良。觀察發現左腳外展與外旋明顯,小腿長時間壓迫在腿靠上造成壓痕,左腳經常滑出腳踏板前端,觀察可以發現個案背部與背靠間有明顯空隙。轉介單上註明左腳踏板已調整至最前,但仍無法完整支撐腳部。
經現場評估後,發現主因是使用者左側腿後肌(hamstring)活動度受限。原來,新接手此個案的治療師並未參與最初評估,僅根據交接資訊處理。這也提醒我們,僅靠「把腳踏板再往前推」來解決問題,可能只是「治標不治本」。真正的解方,是重新評估下肢ROM,並據此重新設定腳踏板的位置。
圖一:左腳雖置於腳踏板上,但股骨卻無法有效承重,左髖明顯外旋與外展。
圖二:將腳踏板旋開、以手輔助調整足部位置後,髖外旋與外展顯著減少。可見原設定的腳踏板高度反而加劇了不良姿勢。
因個案兩側膝關節活動度不同,左側ROM限制之下,左腳需擺得更靠近使用者身體。而腳不斷滑落踏板前端的原因,為膝關節及髖關節ROM 限制而導致的個案坐姿被迫向前向下拉動,若是能夠適度的支撐足部,背靠的位置及角度其實並不需要改變,我們便透過適當的足部擺位消除了使用者背後與背靠之間的空隙。
圖三:比較腳踏板的原始位置(紅線)與根據ROM評估後的理想位置(綠線),可以清楚看到角度與高度的差異。
這個案例也提醒我們:腳踏板的左右擺位不需完全對稱,重點是「個別依據ROM與姿勢需求」來設定,才能真正達到有效的支撐擺位。而這項設定差異,也必須讓使用者與照顧者理解並接受,這種「不對稱」並非錯誤,而是根據臨床評估所做的最佳化調整。
臨床結語
腳踏板的設定絕對不該被視為細節,它不僅影響舒適與安全,更牽動整體骨盆與身體姿勢表現。臨床上,我們應主動評估下肢活動度,並與輪椅設定做出連結,避免為了「解決表面問題」而忽略了根本原因。這不僅會幫助使用者獲得更穩定、舒適的乘坐經驗,也有助於長期姿勢管理與健康維護。
Author
Rainy Wu B. Sc. (Physical Therapy)
Clinical Services Specialist
Rainy Wu於2020年3月加入Permobil APAC,擔任臨床教育專家。 來自台灣的她,2012年畢業於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與輔助科技學系,取得學士學位。畢業後 Rainy 進入新北市輔助科技中心擔任物理治療師,負責輔具與輔助科技的評估與建議。 此外,她亦專精於無障礙環境評估, 同時她在幾所特殊教育學校工作,為學校中需要幫助的學生提供物理治療諮詢和輔具建議。 2018年,她搬到上海,在一家私人康復診所工作,隨著復健產業在中國日益蓬勃發展,她在輔助科技領域的熱情,引領她加入 Permobil 持續拓展並分享她的經驗。Rainy 在2022年回到台灣,期間不斷致力於亞太區域治療師的輔具進階教育。